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简介 > 正文
学科建设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简介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15日 浏览次数:

生物医学工程


(学科代码 0831)

1.学科点历史回顾

徐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始创于1997年,在2010年、2012年、2014年先后获批生物医学工程省级品牌专业、医学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省医学影像综合训练中心,现为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2023、2024年连续上榜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为淮海经济区输送了700余名生医工人才。

2.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学科聚焦工程与医学交叉领域,通过纳米生物技术、细胞工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赋能疾病的精准诊疗与康复,逐步形成了分子影像与纳米医学、医学影像工程、生物力学与康复工程、生物医学传感、医学影像与人工智能等研究方向,在肿瘤靶向分子影像纳米探针、诊疗一体化纳米功能材料、医学图像的配准融合与特征分析、生物力学建模仿真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与鲜明特色。

3.学科带头人及团队介绍

学科带头人:李菁菁,博士,教授,医学影像学院院长,目前担任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六届委员会医学影像教育工作组成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放射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教育与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放射学分会分子功能影像学组副组长、江苏省工程师学会卓越工程师分会委员。先后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6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6篇,中文论文12篇。以第一申请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先后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省医学科技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高校科学技术类)三等奖、江苏省肿瘤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徐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入选2021年全国影像医学相关领域专家国际论文学术影响力百强、2023、2024、2025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 “333工程”培养对象二、三层次、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科教强卫”青年医生、江苏省第十四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等称号。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已形成一支团队结构合理、多学科交叉的师资队伍,团队获省“十三五科教兴卫”工程创新团队。现有专任教师45人,45岁及以下中青年教师占82.2%,形成了一支理工医相结合,梯队较合理且年轻化的师资队伍,团队成员毕业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Emory大学、韩国全南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具有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背景,有丰富的海外研修经历,是一支以年轻教师为主的、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

4.学科科研情况

学科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积极推进实验室建设,鼓励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深造,并多方面寻求合作以促进学术水平的整体提高。近年来本学科教师承担各级课题50余项(其中国自然14项)。获教学、科研成果奖6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项,成果转化10项。

成果1. 基于纳米材料的精准影像研究:围绕“影像引导下的精准诊疗”这一目标,通过开发新型多功能纳米粒子,构建多模态分子影像探针与多功能纳米药物载体,在肾癌、乳腺癌、卵巢癌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省医学科技二等奖等,获国家发明专利14项,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

成果2. 开发医学图像智能分析与诊断技术提高肿瘤精准影像诊断效能:首次提出基于神经网络的人类视觉感知特性的融合模型,实现了基于影像组学大数据的肿瘤个体化预后分层,筛选了基于影像组学特征的系列新型生物学标记物,为临床提供更丰富的个体化无创诊疗信息,临床应用患者1000余例,在影像权威期刊J Magn Reson Imaging等发表论文40余篇,获省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项。

成果3. 探明不同术式和康复训练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生物力学机理:应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收集人体运动数据并用于人体的建模及仿真模拟,揭示在不同人群在不同运动条件下的生物力学潜在机制,研发成果同步国际前沿,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

5.学科科研平台实力

与本学科直接相关的科学研究平台有江苏省医学影像与数字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医学工程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医学影像综合训练中心、徐州市医学仿真研究中心、医学影像校重点实验室、徐州市影像医学与数字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本学科拥有科研教学仪器1700余台(套),包括小动物PET/CT、回旋加速器、荧光分光光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动态光散射纳米粒度分析仪、UV/VIS/NIR 吸收光谱仪、流式细胞仪、倒置荧光显微镜、三维运动影像捕捉系统、3D打印机、大电流放大器、压力传感器及人体心率与血压测量实验仪等仪器设备。本学科强调“医工结合”特色,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基础,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台湾阳明交通大学,上海联影、深圳迈瑞等20家企业、35家三级甲等医院形成人才培养共同体,与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共建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

6.学科人才培养情况

学科坚持“医工结合”,不断致力于推动工科领域的先进技术成果在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康复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培养复合型医学工程卓越人才。所培养学生在挑战杯、全国数学建模等国内外大赛中100余人次获奖,获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9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0余篇。已独立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学硕)研究生70余人,交叉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人所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爱校爱岗,创新能力突出,社会评价高,为生物医学工程高级人才的培养做出较高贡献,得到政府、社会、同行的普遍认同。

7.学科社会服务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健康中国2030》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将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纳入十大重点领域。生物医药是江苏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江苏省目前为全国第一生物医药大省,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二。生物医学工程是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学科。我校是淮海经济区唯一拥有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以医学影像工程为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连续上榜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建立起培养苏北乃至淮海经济区医学工程复合高级人才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我校服务特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此外,通过融合我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学科的资源与优势,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可以推动工科领域的先进技术成果在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康复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有效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推动“新工科”、“新医科”的建设与发展。

服务区域健康促进与产业发展。学科“益足志行”公益团队服务江苏、山东、安徽、河南4省15市县3万余例青少年儿童足脊健康筛查与辅具提供,帮扶基层社区医院与相关医务人员培训18所,志愿服务活动获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的报道20余次。构建的智能健康管理平台在全国中西部3个城市、12个示范区、1800户家庭应用示范。

8.招生就业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源充足,近三年本科及研究生生就业率均大于98%。学科坚持“医工结合”,培养复合型医学工程高级人才,所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爱校爱岗,创新能力突出,社会评价高,为生物医学工程高级人才的培养做出较高贡献,得到政府、社会、同行的普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