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简介
徐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始于1997年的医学影像工程,历经28年深耕,已发展为以“医工融合”为特色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依托地方政府、附属医院、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境外高校“五位一体”协同育人平台,专业先后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入选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项目。截至2024年,累计培养684名医工交叉毕业生,本科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超98%。毕业学生升学至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境内外知名学府,就业于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上海联影、深圳迈瑞、宁波海尔施、南京巨鲨等医院和知名企业,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
专业立足“新工科+新医科”交叉融合,聚焦医学影像工程与医疗装备研发,服务“健康中国2030”与“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培养兼具医学素养与工程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二.培养目标
以“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核心,培养具有新时代社会责任感、德才兼备,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关基础知识,掌握生物医学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技能,具有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思维、开拓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能够在生物医学工程相关领域从事医学影像工程与技术、医疗设备技术、医学信息技术等研究、开发、应用、教学及管理的复合型生物医学工程创新人才。
三.专业特色
以医学影像工程为特色、以区域临床资源为优势的医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
专业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行业、岗位要求为标准,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坚持“医学需求牵引、理工协同创新”的办学理念,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构建“五链融合型”的知识、能力、职业素养兼备型人才培养体系。从产业链、专业链、课程链、能力链、知识链、创新链角度提出课程重构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够更精准地匹配市场需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学生创新能力突出、岗位胜任力强,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先后获“创青春”金奖、“互联网+”“挑战杯”铜奖、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等标志性成果。飞利浦、西门子等跨国医疗企业均有本专业学生任职,部分校友已成长为高级经理或技术主管。
举办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 -生物医学工程教育发展暨医工融合创新高峰论坛
四.课程体系与师资力量
01核心课程群
计算机与信息处理:C语言、Java、医学图像处理、数据库原理
电子技术: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
影像工程:医学影像设备学、放射治疗设备、影像诊断学
医疗装备:医学电子仪器设计、医疗设备组装与维修、临床检验仪器原理
02师资队伍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9人,高级职称占比62.5%,博士化率100%,有境外研修经历14人,拥有荣获“中国医师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静脉介入大师”、江苏省“333工程”等各类省级人才称号的专业教师队伍。联合20余名企业导师与产业教授,形成“双师型”教学队伍。
五.育人成效
就业质量高
毕业生遍布上海第一人民医院、GE医疗、联影医疗等顶尖单位,从事设备研发、质量控制、临床工程管理等岗位
升学优势强
近三年有85人进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名校;24人赴美国伊利诺伊理工、英国诺丁汉大学等深造。
科创成果佳
“益安医疗”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当届全国医科类院校唯一)。近五年,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国赛中获奖150余项,学生累计获得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15余项,其中2023届孟军获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全省生医工一等奖仅3项)。
六.优秀学子
李永(2006级):2010年考取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学工程处工程师,主导全院医疗设备运维,获评“GE资深工程师”。
窦飞(2006级):GE医疗上海分公司场地工程师,参与安装高端MR设备30余台,技术覆盖华东地区顶级医院。
毛广玮(2013级):以优异成绩取得东南大学本科直博研究生资格。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特等奖学金,第十四届挑战杯江苏省赛区二等奖、三等奖,省大学生科技成果展铜奖等
谢懿(2018级):推免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国家级奖项2项、软件著作权1项,彰显“医工创客”实力。
盛怡欣(2020级):获校一等奖学金,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获“互联网+”省赛一等奖,保研华东理工大学,致力生物材料研发。
徐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为健康中国铸利器”为使命,持续深化医工融合教育模式,为医疗装备国产化与智能化培养“懂医学、精工程、善创新”的未来领军者!